12月10日,重庆医科大学新靶标与化学干预研究中心(以下简称中心)学术委员会会议以线上的形式成功举行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,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飚,我校校长黄爱龙,副校长袁军,科研处副处长杨晓、李小松,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建瑛、李希,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以及中心全体教师参加会议。会议由中心主任党永军主持。
副校长袁军首先致辞,代表重庆医科大学和中心对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。他指出,中心自组建以来,始终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疾病,履行科研教学创新药物研发事业发展的基本职能,为基础研究、个体化治疗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。学校将持续推动中心建设,针对创新药物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,深入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,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。并表示未来,期待各位院士、专家、领导亲临现场,指导中心的建设发展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表示很高兴受邀担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,有机会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、关注、参与中心的发展。中心以团队的方式入驻重庆医科大学,将7个PI凝聚在一起,聚焦一个研究方向,这不仅对一个新的研究团队具有重要意义,更标志着重庆医科大学人才引进工作成效显著。希望中心能够在未来发挥多学科优势,凝聚共同目标、有原创性发现、有创新性研究、有标志性的成果转化,能成为一支对世界科研具有影响力,反映中国科学家水平的专业团队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飚首先对中心学术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,并提出,中心应充分发挥自身区域优势,充分利用周边资源,将研究方向和医学紧密结合,形成自身发展特色。
校长黄爱龙充分肯定了中心的科研教学工作,表示中心是一支高水平、多学科结合、凝聚力强的团队,对精准医学科学发展及创新药物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北京大学陈鹏教授认为中心研究方向比较聚焦,相信在学校和学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,在临床医学和国内天然产物丰富的背景下,中心能够在靶标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转化。
随后,中心主任党永军介绍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专家和中心建设情况。在讨论环节,专家委员们充分交流,就中心的定位、研究方向、合作交流等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。
委员们同时强调,我国创新药物和临床需求产业融合仍存在薄弱环节,希望中心在重庆医科大学的支持下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、人才优势、区域优势,对接相关企业,切实推进研究成果转化,为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
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将为中心进一步聚焦行业问题、明确发展方向、提升建设水平和科研能力奠定重要基础。
新靶标与化学干预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|
|||
序号 |
委员会任职 |
姓 名 |
单 位 |
1 |
名誉主任 |
周宏灏 |
中南大学/重庆医科大学 |
2 |
主任 |
俞飚 |
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|
3 |
副主任 |
黄爱龙 |
重庆医科大学 |
4 |
副主任 |
陈 鹏 |
北京大学 |
5 |
委员 |
丁 克 |
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/ 暨南大学 |
6 |
委员 |
叶明亮 |
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|
7 |
委员 |
孙宏斌 |
中国药科大学 |
8 |
委员 |
孙金鹏 |
山东大学 |
9 |
委员 |
张国林 |
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|
10 |
委员 |
林厚文 |
上海交通大学 |
11 |
委员 |
罗 成 |
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|
12 |
委员 |
赵晓东 |
重庆医科大学 |
13 |
委员 |
鲁伯埙 |
复旦大学 |
14 |
委员 |
镇学初 |
苏州大学 |
15 |
委员 |
潘景轩 |
中山大学 |
16 |
委员 |
鞠建华 |
山东大学 |
新靶标与化学干预研究中心
2022年12月20日